财联社(深圳,记者 丁蓉)讯," 双碳目标 " 下,能源结构亟待调整,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被视为未来新能源的理想选择之一。" 到 2025 年,公司氢能产业全产业链将初步建成。"3 月 23 日,吉电股份(000875.SZ)董事长才延福在深圳举行的战略合作伙伴论坛暨战略发布会上做出如上表示。
目前全球各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对氢能产业大力支持,机构估算国内氢能产业未来行业产值可以高达 10 万亿元至 20 万亿元人民币。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氢能领域已经吹响集结号角,来自电力、化工、科技、汽车领域的多家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抢占赛道。
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日发布的年度报告,将氢能提升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报告,为防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到 2050 年必须增加 30%,达到 131 万亿美元,尤其要大规模扩大氢能源的利用。报告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30%的电力专用于生产 " 绿色氢 "、氢及其衍生物,例如氨燃料电池和甲醇燃料电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球电解槽总容量需要从今天的 0.3 吉瓦扩大到近 5000 吉瓦。
在我国,在 "3060 目标 " 下,作为新型终端能源的氢能,更是具有战略意义。3 月 23 日,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董事长李连荣在战略合作伙伴论坛暨战略发布会上分析:" 当前能源发展存在化石能源占比过高、石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过高、风光间歇性能源消纳困难‘三大问题’,氢能作为新型终端能源,将与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一次能源高效利用、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并列成为解决对策 "。
根据日前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氢能与储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氢能将在 " 十四五 " 期间取得飞速发展,逐步开启一个万亿规模的绿色投资市场。
央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重要上市平台吉电股份董事长才延福在会上介绍公司发展战略时表示:" 公司正向综合智慧能源、氢能领域、充换电业务拓展,并在 2025 年的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全产业链 "。
据了解,当前,吉电股份正大力推进吉林省氢能产业提速,特别是吉林省提出目标把白城市打造成吉林西部地区千万千瓦 " 绿氢 " 基地,把长春打造成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基地,打通 " 白城一长春 " 氢能走廊,示范引领 " 中国北方氢谷 " 建设。在政策支持下,吉电股份将构筑东北区域首个集氢能科研、孵化、装备制造、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氢能产业集群。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生产还有一定距离。2021 年是氢能产业‘理想变现实’、从实验室、示范项目走向产业化之年。国家对氢能产业大力支持,目前正是发展的机遇期 "。
上市公司纷纷加速布局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长,上游为基础设施建设制氢,中游为运氢、储氢、加氢站,下游为氢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制造。
氢燃料电池的能源效率高,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产生的水很清洁,在钢铁行业、制造行业等领域,用氢能替代煤炭等能源也会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储能方面,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光伏和风电,但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都存在着电力生产不稳定,如何消纳高峰期的新能源电力,就需要储能的发展,电解制氢,把氢能作为储能资源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根据氢能联盟以及平安证券的估算,国内氢能产业未来行业产值可以高达 10 万亿元至 20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氢能产业最有可能从氢能汽车领域率先爆发。
根据吉电股份方面介绍:" 未来不仅将通过氢能交通示范运营,布局建设加氢站网络,形成汽车用氢走廊。还将研究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可行性,着力解决氢能长距离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形成拖车运氢走廊。尝试天然气参氢,实现氢能入户。搭建管路输氢走廊,借助滨海 2 号线国际交通走廊,逐步出海 "。据统计,2020 年初到 2021 年 3 月 23 日,吉电股份共成立了 20 家子公司,其中 16 家主营业务含新能源项目开发业务,6 家含氢能业务 "。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氢能领域已经吹响集结号角,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卫星石化(002648.SZ)3 月 20 日与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新建年产 80 万吨 PDH、80 万吨丁辛醇、12 万吨新戊二醇及配套装置,并利用富余氢气资源,解决卫星石化氢能一体化项目原料问题。计划投资约 102 亿元,接近过去该公司 10 年来的资本开支总和。
中国石化(600028.SH)日前披露," 十四五 " 期间拟规划布局 1000 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这一规模约为 2020 年底全国加氢站总数的 8 倍。
东方电气(600875.SH)旗下子公司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在 2020 年 9 月完成增资扩股,整合多方资源,着力解决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环节核心零部件等 " 卡脖子 " 问题。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