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奔月探火,“浪漫”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惊险

字号+作者:techOL 来源:新华网 2021-05-20 15:15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前不久,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飞行控制现场,一众年轻的航天人中,有一位人们熟悉的老者——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亲历并参与了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叶培建的名字总是和中国航天的重要时刻联系在一起。不少航天人笑称:“有叶院士在,才踏实”。而曾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的叶培建总说:“航天是个系统工程,用万人一杆枪来形容毫不为过。”

  那么,中国深空探测任务实施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瞬间?近日,叶培建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专访,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星辰大海”的不解之缘。

  “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

  2020年12月3日深夜23时许,逼近子时的北京,窗外寒气袭人、窗内一片忙碌。

  指令名称不断变化、多目标飞控计划渐次更新……一串串数据印在一位老者厚厚的镜片上,折射出斑斓的光。

  23时10分,空气凝固般寂静的几秒过后,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中国航天器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了,而这位老者却站不起来了。几个小时的久坐,腰部的疼痛让他只能瘫坐在椅子上。

  这位老者就是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一年前,他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了“人民科学家”的称号。

  “我是个干活的,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当谈起任务,这位已经75岁的老院士很快忘却了伤痛:“当时气氛很紧张,我也不能随便乱走动;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在注意整个过程,我们有四个国内首次,首次月面采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交会对接、样品转移,应该讲这些都很难。”

  也有人打趣说:“只要叶总腰疼了,任务就成功了!”

  而在叶培建心中,最牵挂的还是月面起飞的那一秒:“我们是一秒加十秒,第一秒钟是不控的,飞起来就飞起来了,一秒钟以后就开始要进入自动控制。起飞能不能很好地飞起来,是我最担心的,当看到飞起来的一瞬间,我很高兴。”

  “23天是对嫦娥五号十年的检验”

  “23天是对嫦娥五号十年的检验。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能够顺利完成,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是交考卷的时候。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小问题,连个小毛病都没有,不敢说成竹在胸,但是意料之中。”回首嫦娥五号经历的7年研制、3年储存,作为技术顾问和灵魂人物,叶培建感慨万千。

  因为种种原因,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探测器研制好以后也经历了数年的等待,才最终迎来九天揽月的高光时刻。


科技在线遵循行业规范,网站刊载的所有文稿、图片文件均为用户自行上传或转载,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之目的。其相应的版权归原所有人所有,如以上内容涉及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及时处理。